数字赋能 机制创新
——西安检察“双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过去,靠人工筛查线索;如今,西安市检察院双进信息系统能抓取‘低保被取消’‘耕地被毁’等信息,工作效率显著提升。”6月18日,在西安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中心信息平台前,西安市检察院控申部门副主任赵侃介绍道。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西安市检察机关以“双进”工作(线下进驻综治中心、线上延伸城乡社区)为重要抓手,通过数字化赋能与机制创新,深度融合检察监督与社会治理,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实践之路。
200万条信息背后的民生守护
“西安市检察院双进信息系统通过后台操作,将12345市民热线与社会治理平台数据导入检察工作网,现已汇聚了各渠道事件数据200余万条。”赵侃说,“双进信息系统运用8个事件类型、100余条关键词的智能筛查功能,构建起‘系统初筛-人工复核-立案办理’的闭环工作模式。”
2023年年底,检察机关通过长安区网格员上报工单筛查出一起长达9年的民生事件。该区村民关某的儿子身份信息被盗用,导致全家自2015年起无法享受低保待遇。发现该条线索后,市区两级检察院协同发力,不仅督促相关部门恢复其低保资格,还发放了司法救助金。
2023年4月,全省检察机关深化“双进”工作助力基层治理现场会在西安召开,这项创新实践进入了新的篇章。
长安区积极推进“网格+检察”深度融合,依托“长治”社会治理检察分中心推动检力下沉、服务前倾,主动把办案效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及时响应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数据显示,长安区综治中心检察服务窗口信访受理量已占长安区检察院信访总量的48.9%。
蓝田县检察院入驻综治中心后,打造专门工作场所,实行“老带新”工作模式,每天安排中层领导与干警联合接访,充分发挥老同志经验丰富和新干警专业扎实的优势。“群众来到这里,往往是寻求帮助的‘最后一站’,我们既要解开‘法结’,更要化解‘心结’。”蓝田县检察院控申部门负责人说。
此外,蓝田县检察院将当地“蓝田四吕”的德治文化融入工作,创新“N+乡约”法律监督模式。在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时,邀请网格员、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将传统乡约与现代法治相结合,使矛盾化解效率提升30%,充分彰显了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融合中心的多维实践
西安市检察机关创新打造12309检察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检察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在激活“数字引擎”方面,纵向打破部门阻隔、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访线索线上线下高效流转;横向协调执法司法机关,达成互联互通。同时,构建“多网合一”格局,线下进驻市、区两级综治中心,线上接入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形成融合联动模式。还研发部署融合中心信息系统暨双进信息系统,以数字化手段规范案件办理,强化类案监督。
西安市检察院控申部门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2月西安市检察机关打造12309检察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中心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入驻综治中心15个,建立工作机制32件,筛查涉检线索立案1115件,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415份,推动基层治理迭代升级。
2024年3月,西安市检察院“多网合一 检网融合”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长安区检察院“一体双进三报到”检网融合解纷工作法,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2025年6月,西安市检察院“网融‘双进’”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项目获评全省检察机关第三届十大改革创新项目。
创新机制传递的司法温度
在周至县马家姐妹的案件办理中,西安市检察院充分展现了“双进”工作的温情一面。马家姐妹是一起刑事案件的受害者,法院判决的28万元赔偿款因加害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无法兑现,她们后续的医疗费、生活保障陷入巨大困境。网格员发现情况上报后,西安市两级检察机关迅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5天内发放5万元司法救助金,并联合妇联、民政等部门申请临时救助和低保,还协调村上组织捐款。2024年,当妹妹考上大学时,特意分享了录取通知书,这是对检察工作的最好褒奖。
阎良区某小区水表漏水问题,凸显了“双进”工作在公益诉讼领域的价值。群众反映漏水两年无果,西安市检察机关通过社会治理平台发现线索后,协调专业团队利用雷达测漏仪等设备排查,确定漏水点并督促维修,及时消除了建筑沉降的安全隐患。
6月18日,在西安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中心,值班检察官正忙着筛查涉检线索。这一场景,正是西安检察“双进”工作的缩影:在海量数据中精准捕捉民生需求,在创新机制下传递司法温度,让检察蓝成为社会治理格局中温暖而有力的色彩,持续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