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碎戏”演出普法新天地
检察院干警与剧组人员研究剧本内容。
“昨天拍摄‘交警’执法时,执法动作和执法语言还要打磨!”6月19日,在周至县马召镇一个农家小院里,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干警与剧组人员在反复打磨剧本和后续拍摄细节。
剧组人员是由“关中碎戏”工作室成员组成。集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于一身的雷审言,是这个团队里唯一有过3年表演碎戏经验的“专业人士”。
在风景秀丽的马召镇虎峪村虎家梁,“关中碎戏”工作室就坐落于此。雷审言、杨平安、袁阿妮、李淑花、何慧霞5人都是一个村的农民,都有共同创作碎戏(法治微短剧)的爱好,他们之所以能聚在一起,还靠周至县人民检察院的正向引导和大力支持。
一部“新”手机、2块显示器、3间土房子、5个主要成员,以及一些林林总总的老旧家具道具等,就是“关中碎戏”工作室所有家当。他们靠着手写剧本和这些简陋装备,在网络微短剧领域打出了一片小天地,新增粉丝33万,单剧播放量实现400多万次,最近又新增助农带货业务。
雷审言、杨平安等人怎么也没想到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一年来,检察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雷审言说。
“普法要想有效果,必须接地气,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演绎,而不是‘说教’。”2024年7月26日,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永民与政治部干警的一次座谈,开启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探索。
如何创新普法形式?如何摆脱“说教式”普法的桎梏,打造出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检察普法作品?周至县检察院在研究普法创新形式的同时,关注到这个接地气的“关中碎戏”团队,于是,便邀请他们召开座谈会讨论建立合作。
“我们给网友呈现的每一部普法碎戏,要让法治公平吸引人、人间正义启迪人。”政治部干警杜鹏、刘超群给出拍摄建议。
2024年11月,周至县人民检察院结合本地特色,与“关中碎戏”团队联合创作了第一部作品《监外执行》,用剧情演绎方式讲解了“监外执行”的规定。该视频推出后,单片播放量达到22.5万次,受到了网友的好评。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如何保持创作的持续性?
首部作品获得较好的成绩后,为确保创作的持续性,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教育性,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充分挖掘检察“富矿”,以真实案例为依托,与“关中碎戏”团队进行了4次座谈交流,探讨如何将严肃的法律条文转换为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如何在情理法融合中,增强剧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共成功打造出《骗婚》《家暴》《夺命老年代步车》等15部短剧,总播放量1000多万次,其中《家暴》单剧播放量达400多万次。
检察院的大力支持提升了作品质量,也给剧组人员带来了持续创作的精神动力。“没有检察院的帮助,‘关中碎戏’很难走到今天,带着正能量思想,创作正能量作品,传播社会正能量,我们才能走得长远。”雷审言说。谈及团队下一步的创作,雷审言等人信心十足,他们坚信在检察院的引导推动下,正能量的好作品是微短剧发展的主流方向。
某剧拍摄检察官上门普法花絮。
“检察官+群众+网络+短视频”这一“跨界CP”,在我省开创了高效普法的先例,周至检察与“关中碎戏”工作室以真实案例为创作基础,通过生动、接地气的改编创作方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网民通过观看微短剧了解检察机关工作职能,也通过优秀法治作品给“关中碎戏”工作室带来发展空间。更多的关中乡党越来越看好这个网络平台,特别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周至县的猕猴桃、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将搭上法治IP的快车。
这种“浸润式”普法不仅重塑了基层法治生态,更催生出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会治理新气象。正如网友留言:“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法治故事,让我们看见条文背后的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