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灞桥区检察院开展“寻访革命旧址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中,在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校内寻访到一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灞桥小学旧址。
经过大量走访、查阅资料,检察官了解到,1934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孙蔚如捐资兴建了灞桥小学,该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作为中共党组织地下联络站、中共陕西省委交通站,是战争时期党在西安地区的重要地下活动场所,中共陕西临时省委负责人孙作宾同志先后介绍崔廷儒、刘庚、刘青等地下党员在该处任教,通过教学掩护革命行动,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动员学生投身革命,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热情,汪峰等中共领导人曾在该校组织抗日救亡活动。
80多年来,灞桥小学先后发展为树人中学、长安简易师范,现为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研究抗日历史、革命历史、军政名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更具有汲取革命智慧、淬炼革命品格、赓续红色血脉、厚植革命情怀的教育意义。
因为历史原因,该处革命旧址仅存礼堂一座,礼堂楹联为孙蔚如将军亲笔所书,现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这座礼堂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外墙多条裂缝,部分墙体砖块缺失,屋顶杂草丛生出现漏水现象,房屋内部墙皮大面积脱落,安全隐患突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已经受损。
遗址保护涉及教育、文保等行政部门,需要相关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保护红色记忆。
2021年10月,灞桥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与相关单位及时沟通修缮文物本体事宜,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通过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加强建筑物日常维护工作,依法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灞桥小学旧址革命历史研究,因地制宜设置革命历史展室,对革命历史资料陈列展示,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发挥革命旧址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2022年5月,灞桥区检察院就该旧址保护问题召开了第一次公开听证会,就如何进一步保护灞桥小学旧址和挖掘、利用红色遗址价值进行听证,明确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方向。
会后,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利用暑期修缮革命旧址,同年9月,修缮工作全面完成。同时,明确文物保护责任主体,深入挖掘灞桥小学旧址相关的历史资料,在灞桥小学旧址建立革命历史展室,成立以青少年为主的革命历史宣讲志愿者队伍,发挥革命旧址“教材”作用,每年利用开学季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历史展室,实地聆听红色故事、革命历史事迹,为学生们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同时,在灞桥小学旧址长期开展“革命历史进课堂”系列活动,让革命历史展室成为孩子们汲取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引导莘莘学子以红色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打造“浐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023年2月,农历春节刚过,灞桥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文物专家前往三十四中进行革命旧址文物保护工作“回头看”,跟踪监督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实地调研灞桥小学旧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三十四中是我的母校,今天再次回到这里,我才知道这处民国建筑是一处革命旧址,让我对母校的革命历史更了解了,为自己是母校的一份子更加骄傲自豪。以后孩子们能在这里听革命故事、讲革命故事,感受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在这种氛围熏陶,耳濡目染,相信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能得到更好地传承。”灞桥区工商联主席、市人大代表王静感慨道。
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2021年“寻访革命旧址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开展至今,灞桥区检察院寻访辖区内革命遗址5处,联合相关部门消除文物安全隐患,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努力做到“革命文物人人护、红色血脉代代续、革命信仰世世传”。
下一步,灞桥区院将立足区域红色资源实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走深走实,自觉把传承红色基因体现在检察能动履职中,以打造“白鹿青绿”检察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四大检察职能融合优势,把从革命文物中汲取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以高质量检察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灞桥实践。